2011年1月28日 星期五

藻類防治入門



綠水(green water)與水質混濁常常令人混淆不清,因為綠水未必會呈現綠色的水色。依據傳統水族界的說法,造成綠水的成因,不外乎磷酸和硝酸偏高。
然而攪動底床往往是爆發綠水的元兇。其引誘綠水的根本原因,依據 Tom Barr 的說法,就是 NH4!強光、不穩定的 CO2、磷酸和硝酸,都只是「促進」綠水成長的因子,並非真正「誘發」的因子。


一旦綠水發生了,對付的方法不外乎五種:紫外線殺菌燈、活水蚤、矽藻土過濾器、化學藥品和遮光法。
矽藻土過濾器對於消除綠水的功能卓越

紫外線殺菌燈可說是最常使用的方式。活水蚤還來不及協助吞食綠水,自己往往就已經變成了其他生物的佳餚;矽藻土過濾器(Diatom filters)價格昂貴,也必須經常清理,不怎麼符合經濟效益;化學藥品則是我們最不願使用的手段。
Tom Barr 對於綠水的處置,所建議使用遮光法如下。其過程如下:遮光三日,其間每日換水 50-60%,同時關閉 CO2 的供給,每日以每10 公升相對1 cc 的方式添加excel(或戊二醛)(也就是建議劑量的四倍),每日盡可能徹底清理藻類,增加水面的流動以提供較多的氧氣。

三日之後,開始施肥並供給 CO2,此時供給 CO2 要很小心,另外執行每週兩次的換水,直到綠水完全消失為止。
不過看完 Tom Barr 這樣的遮光法,相信絕大部分的草友都寧可買個紫外線殺菌燈來使用。
預防綠水最好的方法,就是在修剪水草或翻動底床時,配合適度的換水,如此一來降低了NH4 暴露劑量與時間,這也是預防許多藻類萌發的最好方法。


矽藻(Diatom)就是一般水族愛好者口中所稱呼的褐藻(brown algae)。矽藻可說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物之一,佔了整個地球總生物質量的 1/4,況且單單矽藻就能提供地球上30% 的氧氣供應量,而大型生物如鯨魚或微小生物如細菌者,也都以要矽藻為生。
矽藻可說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物之一。


但是矽藻在水族缸內可就不怎麼討喜了。有礙觀瞻是很多藻類不受歡迎的重要原因,水族愛好者往往忽略了藻類的重要生態功能。矽藻在水族缸中雖不受歡迎,但也很少造成草友們的困擾,因為以矽藻為生的食藻生物很多,例如小精靈、螺類和蝦颣,很容易就將矽藻清理掉。但矽藻所謂的消除,其實並非真正的消失,只不過是眼不見為淨罷了。
矽藻有礙觀瞻並不討喜,還好是容易對付的藻類。


至於矽藻發生的原因,從水中的低氮(N)高磷(P)以及二氧化矽(SiO2)過高都有人提及。目前比較廣為接受的說法是水中的矽酸過高加上弱光是矽藻最喜好的環境。尤其是新設置的水族缸之岩石或底砂,如果含有高濃度的矽酸,被認為是矽藻誘發的環境。
矽藻的誘發被認為與硅酸有關,但Tom Barr 有不同的見解。


不過見解常常與眾不同的Tom Barr 最近對於矽藻又有不同的看法,他認為矽藻的誘發並非因為水中的矽酸,而「懷疑」可能是 NH4 所致!Tom Barr 舉出研究證據說明水中矽酸與氨氮對矽藻成長的影響,發覺氨氮才是促進矽藻大量成長的關鍵營養。而我們的水族缸通常在「新」設缸時比較會發生矽藻,在一兩個星期後矽藻往往也會自動消失(看不見),新設缸的硝化系統尚未完整建立,水中的 NH4 自然也會比較高,這也是讓Tom Barr 懷疑NH4 才是誘發矽藻大量繁殖的重要觀察。The photos were used with permission from Dusco bojic (http://www.aquariumalgae.blogspot.com/)





綠塵藻(GDA,Green Dust Algae)事實上是游動孢子(zoospores),通常發生於水族缸的玻璃表面上。
綠塵藻形成一層灰塵狀的綠色黏膜,在嚴重的情況下會整個覆蓋住水族缸的玻璃。
綠塵藻到底怎麼誘發的,還不是很清楚。但綠塵藻偏愛強光。將玻璃面的綠塵藻刮乾淨了,並無助於綠塵藻的再發。因為綠塵藻就在水里面,況且能夠在水中漂浮 30-90 分鐘後,再度依附至玻璃面上。



因為某種原因,這些游動孢子避開了水草、岩石和沈木,總是挑選玻璃表面來附著。
限制營養的作法無法擊退綠塵藻,況且只會讓水草處於營養缺乏的狀態,也會產生另外的問題,尤其是其他品種的藻類之萌發。


目前根除綠塵藻最好的方法,是由 Tom Barr 所發現的。Tom Barr 宣稱不必理會綠塵藻並且任其成長,在 10-20 天的日子裡都不必去刮玻璃,過了這段時期以後,綠塵藻開始形成一大塊厚度不一的薄膜,而且開始由水族缸的玻璃面上自己剝落。當整片綠塵藻開始自然剝離時,正是整片將綠塵藻移除的好機會。利用此一方法,綠塵藻便能受到很好的控制。
根據Tom Barr 提供的方法於三週後將綠塵藻清除的水草缸。





丝藻Thread Alagae)是黑孢藻属(Pithophora的藻类,
由时候容易与水棉属(spirogyra)的发藻(Hair Algae)相互混淆。
丝藻通常长在叶片的边缘,
长度可达 30 cm 的细丝状。
丝藻与发藻也经常一起出现并纠缠在一起。
丝藻在池塘也经常造成困扰.

丝藻的诱发原因还不是很清楚。
虽然丝藻在池塘也常造成很大的困扰,

德国水族界将丝藻视为水质良好的指标,
也就是说利用控制水质的方式来抑制丝藻的效果有限。

另一种说法是过量的铁质容易引发丝藻,
因此有人建议使用固态铁肥,
而非液态铁肥。
但是过多铁肥能引发丝藻的说法,
遭到 Tom Barr 的驳斥。
玫瑰鲫具有清理丝藻的效果。

至于丝藻的清除,
可利用筷子或牙刷加以卷起丢弃。

至于生物防治法方面,
飞狐或大和米虾都是清理丝藻的好帮手。
此外玫瑰鲫对于清理丝藻的功效,
也颇受草友们的肯定。



发藻Hair Algae)其实就是水绵属(spirogyra)的植物,
常常附着于成长慢速的水草、底床或沈木上,
发藻的呈现灰绿色,
摸起来滑滑黏黏的感觉,
其长度通常不超过 4 cm
这和丝藻(Thread Algae)是不一样的。

发藻其实就是水绵,在野外也很常看见。

光靠控制营养来着手,
并无法有效的抑制发藻的成长。

预防的措施比较重要,
任何新加入水族缸的水草或鱼虾,
都要先做好消毒防范的工作,
例如使用双氧水或者漂白水来消毒。

一旦看见发藻的踪迹,就必须立即采取行动。

一旦发藻的成体或孢仔突破了这一道关卡,
后续的根除就比较麻烦了。

采取立即的行动很重要,
手动清理的方式包括使用筷子或牙刷将发藻卷除,
不要指望发藻会自动消失。

一旦发藻附着在底砂上,
最好的方式是翻动底砂上的发藻,
并将之埋入底砂下方 2 cm 以上,
将发藻活埋入无光照的底砂中致死。

至于附着于水草上的发藻,
必须好好的修剪,
这的确很麻烦,
但至少我们也学到了教训,
日后不会等到一发不可收拾的时候才想到要清除整理。

一发不可收拾的发藻肆虐......

当然过滤器也得彻底的清洗,
以免残存的发藻成体与孢子日后有机可乘。


发藻的生物防制法效果不错,
或者说发藻其实是不少鱼虾的零食与补品。
包括黑壳虾与大和米虾都是常用的除藻生物,
只不过并非每个地方的草友都像台湾草友那么幸福,
可以用低廉或贱价购得大量的黑壳虾或大和米虾来协助清除发藻。

一眉道人清理发藻的功效备受美国草友的推赏。

其实会啃食发藻的鱼类也不少,
除了我们所熟知的飞狐以外,

樱桃灯与一眉道人对于清理发藻的功效,
都受到了美国草友的肯定,
尤其是一眉道人,
由于体型较大的关系,
对于清除发藻的功效更是惊人。
作者: 榆叶梅    时间: 2009-7-10 21:57

本帖最后由 榆叶梅 于 2009-7-11 02:02 编辑


绿斑藻GSA, green spot algae)是直径小于 0.5 mm 的绿色斑点状藻类,
偏爱较强的照明,
通常附着于光线较强的水族缸玻璃面或者成长缓慢的水草上面。
当水族缸的 CO或者磷酸(PO4)浓度偏低时,
绿斑藻便出现了。

绿斑藻质地很坚硬,
常见的食藻鱼对于清除绿斑藻的功效实在有限。
目前来说唯一能有效刮除绿斑藻的生物,
就非斑马螺(Neritina
sp. zebra snail)(也有人称彩蛋螺)莫属了。

斑马螺是清理绿斑藻唯一最有效的食藻生物.
对于成长在玻璃面上的绿斑藻,
我们也可以用人工刮除的方式来清哩,

例如刀片或信用卡都是不错的工具。

至于预防绿斑藻的方式很容易,
注意水中的磷酸与二氧化碳的浓度。
当绿斑藻出现是,
可考虑使用 K2HPO4 KH2PO4 来增加水中的磷酸浓度,
瑞典的 Dusko Bojic 认为将磷酸控制在 0.3~0.5 ppm 能有效的抑制绿斑藻,
但根据我自己使用德国 sera 磷酸测试工具的纪录来看,
当水族缸的磷酸超过 1 ppm 以上,
绿斑藻就不再出现了。
相信这个差距应是水质测试工具误差所致。
无论如何,
我们可以将绿斑藻视为水中磷酸浓度的「指标生物」。

如果水中磷酸浓度调高以后绿斑藻依旧不断出现,
那么 CO2 也得注意一下才是。
绿斑藻的放大照片。

作者: 榆叶梅    时间: 2009-7-10 22:00


刚毛藻Chladophora)是丝状、绿色的分支状藻类,集结生长时看起来很像是个墨丝球。
刚毛藻摸起来并不会有滑滑的感觉,
而且丝线感觉起来又硬又细。

刚毛藻主要生长在直接受到光照的岩石或沈木上头,
在严重的情况下,
也会长在水草上面。
不过刚毛藻通常会集中在某个地点,
很容易便能加以移除。


刚毛藻是属于相当高等的藻类,
其体内所含有的叶绿素与高等植物是一样的,

都是叶绿素 a b

更甚者,
刚毛藻对于低 CO2 的适应能力很强,
当水中 CO2 不足时,
很快就能利用 HCO3- 来当成碳元素的来源,
而不像其他水草还需要一段的时间来适应。
所以与其说刚毛藻被视为低 CO2 的指标,
不如说刚毛藻对低 CO2 环境适应比一般水草还要快。

所以想以化学药品对付刚毛藻并不容易,
因为容易也伤害到我们心爱的水草.

作者: 榆叶梅    时间: 2009-7-10 22:06

本帖最后由 榆叶梅 于 2009-7-10 22:17 编辑



蓝绿藻BGA, bluegreen algae)也称蓝藻或蓝绿菌(cyanobacteria)。
蓝绿藻在大量繁殖时,
会形成蓝绿色的薄膜,
并且于很短的时间内便会覆盖所有的东西。
如果放任不处理的话,
蓝绿藻将占据整个水族缸,
并且会害死水草与鱼类。

蓝绿藻可以用物理的方式来处理和移除,
但如果水质没有配合改善的话,
很快的又会死灰复燃。

蓝绿藻由于是属于细菌的关系,
也可以使用抗生素来杀死。
最常用的抗生素是红霉素(Erythromycin)。
红霉素用来治疗鱼病时,
建议剂量是连续五日以每 38 公升使用 200 mg 来投药;
但如果要杀死蓝绿藻,
建议只连续四日使用 2.5 ppm 的剂量即可。

蓝绿藻放大来看其实是丝状的结构.


不过使用红霉素的结果,
也可能也同时会杀死过滤器与底砂中的硝化细菌,

再加上蓝绿藻大量死亡腐败的结果,
很可能造成水中的铵(NH4)因而升高;
况且未死亡的硝化细菌也需要氧气将 NH4 转变成 NO2 NO3
所以水中也可能发生缺氧或者硝化作用因而减缓。
因此在以红霉素治疗至前最好尽可能将所有看得见的蓝绿藻清除,
以缓和大量腐败所早成的后遗症,
在治疗之后也必须进行换水,
以降低水中的 NH4 浓度,
并且提供新鲜的氧气。

对付蓝绿藻另一个有效的方法是遮光法(blackout),
这也是 Tom Barr 比较推荐的方法。
遮光法是以黑色的材料将整个水族缸包裹起来,
不但关闭水族缸的照明,
也要避免间接光源的影响,
同时还要配合使用 KNO3
将水中的钾肥与 NO3 浓度一并提高,
一般建议的 NO3 浓度为 10-20 ppm
经过了 3 日以后再进行一次进行大量的换水。
但在执行遮光法以前,
我们也必须先清除蓝绿藻,
清洗过滤器与底砂,
然后大量换一次水。

Tom Barr 认为水族缸中蓝绿藻的发生与 NO3 过低有关,
因此日后维持水中相当稳定的 NO3 也是很重要的,
一般的建议是维持 NO3 10-20 ppm
蓝绿藻似乎也不喜欢 pH 偏低且 CO2 偏高的环境,
也不喜欢太强的水流。

会吃蓝绿藻的生物不多,笠螺是其中的佼佼者。

能够对付蓝绿藻的食藻生物不多,
笠螺可说是最令人激赏的一个。

笠螺甚至会顺着玻璃面钻入底泥刮食蓝绿藻,
虽然底床中的蓝绿藻并不会危害水族缸。
相较于世界各地的许多草友,
能够以廉价轻易的购得笠螺,
实在是身在台湾草友非常幸福的一个例子。



鹿角藻Staghorn Algae)在德国称之为须状藻(Bartalgen),
在「最完美的水族箱」一书当中,
两位作者虽然秀出了照片,
但并没有对须状藻做更进一步的解说,
读者们始终不清楚须状藻的型态。
而鹿角藻这个名词则是 Tom Barr 2002 年时发明的,
主要是因为在显微镜底下此一藻类具有如雄鹿的鹿角一般的分枝状。

鹿角藻在德国称之为须状藻,下图为最完美水族箱之须状藻图片,可见明显的分枝状。


须状藻这个名词在台湾也几乎很少草友使用,
但更重要的是,

可能大部分的草友也把鹿角藻误认成黑毛藻。
其实就连德国草友也未必分得很清楚,
德国将黑毛藻(BBA, black brush algae)称之为刷状藻(Pinselalgen),
有时可看到同一张藻类的图片被不同的德国网站解读成不同藻类。
鹿角藻与黑毛藻同属红藻,
但是并不同一属,
鹿角藻是美芒藻属(Compsopogon sp.)的红藻.
Tom Barr 在教导草友辨认两类型的藻类简单区别时,
强调只要看到了分枝状的就是鹿角藻,
如果没有分枝状的就是黑毛藻。

下图是德国常引用的图片,是有明显分枝状的鹿角藻(须状藻),但有些德国网站误认为黑毛藻(刷状藻)。

鹿角藻呈现出灰绿色且有如鹿角的分枝状,
成长在某些水草与一些设备上。

鹿角藻有个优点是,
喜欢呆在水族缸中的某个特定位置,
而不会快速繁殖。
鹿角藻比较容易拔除,
但在严重的情况下,
整片遭侵犯的叶片也得修剪丢弃。

有时单一束鹿角藻成长得很长,也会被误认成灰色的丝藻。
水中的氨氮偏高,
例如饲养密度过高或者搅动底泥,

再加上二氧化碳浓度偏低,
这是鹿角藻诱发的主要原因。

白玉飞狐会啃食鹿角藻,
对于清理鹿角藻颇有帮助。
同时也要配合水草的修剪,
而水中氨氮浓度也必须加以抑制,
例如在修剪水草后进行换水,
降低养殖密度与投饵量等等,
都有助于控制鹿角藻的蔓延。

鹿角藻与黑毛藻同属红藻,但诱发的原因大不相同,当我们看到「分枝状」的鹿角藻时,就要想到 NH4
作者: 榆叶梅    时间: 2009-7-10 22:10

本帖最后由 榆叶梅 于 2009-7-10 22:17 编辑


黑毛藻BBA,Black Brush Algae)可向来说是水族缸里排名第一最难缠的藻类,
黑毛藻是旋毛藻属(Audouinella)的藻类,
由于黑毛藻与鹿角藻都是红藻,
外观也有几分相似,
因此也有不少草友相互混淆。
黑毛藻在德国称之为刷状藻(Pinselalgen),
但除了比较早期的水族数据,
现在台湾已经没有人在称呼刷状藻了。

黑毛藻在「最完美水草水族箱」书中称为刷状藻。

黑毛藻的韧性特别的强,
从酸性至碱性的环境中都可存活,

尤其在硬水当中,
坚硬的刷毛使得唯一可能会啃食黑毛的食藻鱼~飞狐~对黑毛藻也兴趣缺缺。

新添购的水草在入缸之前,
最好能做防疫的工作,
将水草放入漂白水中浸泡 2 分钟,
之后再种植于自己的水族缸。
漂白水则建议稀释成 1/20 来浸泡。

至于一旦成长出来的黑毛藻,
则必须动手加以清理,
很难自动消失。

一旦成长出来的黑毛藻,很难自动消失,最好连同遭殃的水草一并铲除

至于黑毛藻的诱发原因,
根据
Tom Barr 的说法,
就是 CO2! CO2! CO2! CO2! CO2! CO2!

Tom Barr 为了黑毛藻就是 CO2 引发的论点,
在网络上与许多专家和草友论战了好几年。
其中还包括了前美国水族园艺家协会(Aquatic Gardeners Association)的主编 Neil Frank
Neil Frank 也是美国政府官员,
曾经到台湾指导环保署的官员们环保方面的相关议题,
他在 1996 年时针对黑毛藻写了一篇很详尽且受欢迎的文章:
http://www.thekrib.com/Plants/Algae/red-algae.html
Tom Barr Neil Frank 之间的精彩对辩,
现在网络上都还查证得到。

高农度 CO2 能抑制黑毛藻的说法,
是德国水草界先发现并提出的,
但真正强力捍卫并推广此一论点的,
要算是 Tom Barr 了。

简单的说,
黑毛藻的诱发,
与水中 CO2 的「不足」或「不稳定」息息相关,
「预防」出现黑毛藻最有效的方法就是:
在水草光合作用时供给高浓度且稳定的 CO2
坊间许多其他对付黑毛藻的计策,
都没抓到问题的核心要点。

我自己体验 CO2 抑制黑毛藻的经验,
必须感谢 pH 自动控制器。
当时我在看过 Tom Barr 提出以 CO2 抑制黑毛藻后,
将原本的 pH 自动控制器的设定,
由原本的 6.8 调降至 6.7 来做实验,
想不到黑毛藻从此不再现身。
美国也有草友提出类似的经验报告。

pH 自动控制器的最大优势是,
可以提供「稳定」且「高浓度」的 CO2
这绝非一般计泡器所能比拟的。
一般水草爱好者总认为提供固定的 CO2 气泡数,
就等于提供「稳定」的 CO2
其实不然!
首先是气泡的大小并不保证一致,
也就是 CO2
并非我们所假设的「定量」;
其次是水族缸的 CO2 含量也未能随时固定,
也就是说水族缸的 CO2 产生与水草的消耗量,
并非一成不变的。
换言之,
单靠计泡器的固定气泡数量,
并不担保水族缸中的CO2 浓度处于「稳定」的状态。

至于 CO2 的施打,
也不须要 24 小时全日无休,
根据 Tom Barr 的建议,
只要在水族缸点灯前 30 45 分钟开起,
并在熄灯前 30 45 分钟关闭,
黑毛藻就能受到有效的控制。
而我个人的实际经验也证实此一论点。

pH 自动控制器能提供水族缸「稳定」的 CO2 环境,对于预防黑毛藻的效果卓著。

或许我们应该这么说,
将黑毛藻视为水中
CO2 不足或不稳的指标,
而非万恶不赦的罪犯。
况且也不要特信任水质测试或计泡器,
除非我们使用的是 pH 自动控制器。

1 則留言: